2011年6月25日 星期六

家有挑食小孩勿擔憂‧父母 耐 心 指導可解決

(雪 蘭莪‧沙登)1至2歲的小孩挑食是普遍問題,除非影響健康,不然這只是小孩成長中的過渡期。事實顯示,挑食小孩的體重和身高不會受多大影響,惟父母須先調 整本身的心態,才能比較容易解決問題。兒科專科醫生表示,除了呼吸和身體平衡,學吃對稚齡小孩來說是最艱難的事,
需要反復練習才學會吃。另外,父母不要常 拿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小孩比較,或者要求孩子多進食,以免引起問題。
兒科專科醫生陳麗珏說,養兒育女是項艱辛的責任,如果家裡有挑食的小孩,更加重父母的壓力。
其實,小兒挑食是全球性問題,沒有原因。不過,多數的孩子過後都能克服問題。
她在“我家有個挑食小孩”講座上指出,雖然挑食和偏食看來相同,實際上仍有差異。挑食(picky food)是不吃東西或只吃幾口就不吃,偏食(food selectivity)則是小孩偏愛吃某些食物。
“飲食健康的小孩有數項特徵,包括保持正常的飲食習慣、擁有正常的體重和身高、父母不擔心他們的飲食習慣和沒有心理或行為方面的問題。”
父母可導致小孩挑食
她說,1至2歲的孩子對很多事很好奇,無法集中做一件事,如吃東西是正常的。臨床上,有不少案例顯示,小孩挑食不是小孩的錯,而是父母的問題。
“例如一個母親認為蛋白質對孩子很重要,每天都準備一條大魚給孩子,小孩自然會吃膩而不吃。
另外,有些父母也喜歡比較,看到別家的孩子長得強壯結實,就覺得自己的孩子瘦弱,實際上孩子的體重和身高沒太大變化,只是吃不多而已。”
擁有逾10年臨床經驗的她表示,小孩攝取食物的份量與年齡、性別、體型、活動量等有關,因此小孩吃多少不能一概而論。例如有的小孩出世時體型小,自然吃得不多。此外,隨著孩子年齡增長,攝取奶粉的份量減少也是正常的,不要擔心。
營養品不能代替正餐
陳麗珏強調,有的父母發現孩子不願喝牛奶或喝不完,就擔心孩子營養不足,欲給他們吃營養補助品,其實沒有這個必要。營養補助品不能代替正餐,仍要從食物中攝取營養,身體才能全面吸收。
“很多時候,父母的期待與現實不符,造成他們認為孩子有問題,事實卻不然。父母不能要求1歲孩子的體重每月增加1公斤,那是不合理的,因為孩子會變成小胖子。”
嬰兒6個月後學習進食
父母勿過於心急
兒科專科醫生陳麗珏披露,首6個月的嬰兒喝奶是反射性行為,6個月後吃喝則需反復練習,如經過看、嗅、觸摸、手口眼協調、嚐、口感、咀嚼、吞咽等,才學會如何進食。
“在這個過程中,小孩的食量有波動是正常的。父母不能期待他們沒學會吃就懂得吃。”
她指出,小孩是獨立個體,挑選食物就如他會選擇衣服的顏色、鞋子等,是一種表現獨立自主的行為。父母要調整心態接受,尊重他們對食物的感覺。
父母提供健康食物
讓孩子逐步接受新食物
小孩若挑食,父母會有挫敗感,出現沮喪、愧疚等負面情緒,甚至擔心孩子的健康,懷疑他們是否患有嚴重疾病。事實上,父母要學習別讓情緒控制自己,尋求管道解決問題,才能避免影響親子關係。
兒科專科醫生陳麗珏表示,現今父母工作忙碌,平時沒有太多時間陪伴孩子,就想以食物來補償孩子。如果孩子不吃,就會產生各種負面情緒,與孩子發生衝突。
她指出,孩子接受新食物,至少需要10至15次的重複和使用不同方法介紹,才可能達成。父母的責任是提供健康食物,接著讓孩子自行嘗試和決定食量。若一味強迫孩子吃完,很可能讓他從此對這食物產生恐懼感而拒絕再吃。
“若孩子不吃飯,可吃其他食物如意大利麵等,同樣含有碳水化合物和澱粉。不吃蔬菜,但吃水果也可拉長補短,一定要給孩子時間學習接受新食物。”
她認為,父母也要主動學習主要食物的營養學,而不是盲從。
食物的價格也不是昂貴就是好,最重要懂得明察秋毫。
此外,成人的身體質數(Body Mass Index,BMI)和小孩的計算法有別,小孩是依據年齡和性別來計算,稱為“BMI-for-age”,且是以百分位計算。若以成人BMI值來衡量小孩是不正確的。
教導孩子學吃5法
1. 父母適時提供副食品,盡量讓孩子學習吃東西,訓練他們的咀嚼和吞咽能力。不要因為擔心孩子會弄髒餐桌、地而不讓他們自行進食。
2. 每2至3個月讓副食品變得越來越粗,逐步漸進,小孩才能學會咀嚼,並接受新食物。
3. 若孩子不吃米糊,母親不該把米糊裝入奶瓶讓他喝,因為小孩並沒學會吃,反扼殺孩子學吃副食品的黃金時期。
4. 若孩子已2歲,不要再將食物攪成糊狀讓孩子進食,因為孩子無法學習咀嚼。
5. 父母必須以身作則,因為他們對食物的態度也會影響孩子對食物的觀感。如母親說:“今天的菜煮得不好吃,我不吃。”或“我不吃玉米”,孩子會聽進耳裡,在潛移默化下拒絕某種食物。
*不少大人也有挑食的毛病,不盡是小孩的專利,因此在小孩面前要多加留意,不然要孩子接受新食物可能就要大費周章了。(光明日報/良醫‧報導:黃秀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