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行為的啟動與結束,牽涉了生理與學習╱個體與社會多層面的因素,其中各項因素環環相扣,大家只能在一片混亂中,企圖尋找出可能的相關性與連結性。
不過,整體看起來,當面對孩子強烈的想吃甜味、鹹味或高熱量的食物,或是強烈的抗拒某些食物的時候,我們在面對的不是單純的一個小孩,至少他的內在留存著數百萬年來物種演化上的優勢因子。正因為有如此的特質,人類這物種才有比較大的生存機會延續至今,也正因為如此,這些先天得來的食物偏好,是這樣的牢固,讓我們傷透腦筋。
從生理、心理的各項影響來看,我們似乎不應該強烈的抗拒孩子所提出的飲食需求,但是,我解釋這些,並不是要告訴父母們再也不用管理孩子的飲食,我只是希望父母不需要認為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就把自己與孩子間的關係繃得太緊。如果我們也開始感覺一下自己身體所發出的飲食需求,是不是也常常因為「眼睛比嘴巴想吃」而吃東西?那麼,或許我們也可以給孩子多一點空間,想一下是真的「需要」吃,還是「想要」吃。還好,偶爾吃一些或不吃一些食物,對健康不會有立即性的危害,那麼,我們有很大的空間可以喘口氣,試著跟孩子討論協商,練習為我們的飲食做好有效的管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