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5日 星期三

影響父母教養行為的因素


父母常使用一些外控策略,如模仿、增強、或限制食物的供給等方法,來影響孩子對食物的喜好,促使孩子食用一些大人認為有益的食物,或不吃某些食物。

父母的飲食教養行為在相關文獻報告,受到不同因素影響,歸納影響父母飲食教養行為各項因素,以下分為1.子女的體型;2.子女的性別與排行;3.父母的教育程度;4.家庭社經地位;5.父母的體型;6.父母的飲食行為。


一、子女的體型
Johnson Birch(1994)指出父母會隨著孩子的體重過重增加而提高對孩子飲食的限制,Birch Fisher (2000) 5歲女孩及其母親為調查對象的結果顯示,當女兒的相對體重較重時,母親可以察覺女兒的體重過重,且關心體重過重增加的危險。李靜慧(1998)的調查亦發現,母親對於體型較瘦小的子女會採取放任性較高之飲食教養行為,而對體重過重、肥胖的子女有較多的關注。
Birch 等人(2001)的研究發現父母對於有肥胖傾向的孩子,會採取控制性較高之飲食教養行為。而母親覺知女兒有體重過重的危險,以及母親本身的節制飲食行為可以預測教養行為及女兒的飲食狀況。父母知覺及關心幼兒的體重狀況與幼兒的體重成正相關,而壓迫孩子進食則成負相關(Birch, Fisher, Thomas, Markey, Sawyer, & Johnson, 2001)
Robinson 等人(2001調查美國三年級學童,發現父母對女孩的飲食控制程度與女孩的肥胖程度成反比,但對男孩則無相關性。
父母飲食教養關懷程度越高、或放任行為程度越低者,兒童越不胖(許惠玉,2003
放任的飲食教養行為程度越高,兒童越胖(許惠玉,2003


二、子女的性別
在影響父母飲食教養行為的因素中,有關幼兒性別方面,發現孩子的性別可能會影響父母對其飲食控制,且通常對女兒的控制高於兒子(Fisher & Birch, 1999)Olvera-EzzellPower Cousins(1990)的研究也發現,母親通常會鼓勵兒子多吃東西,但較不常鼓勵女兒多吃。Costanzo & Woody(1984)認為母親較為關心女兒的體重,對女兒的飲食限制會比兒子更為積極。Johnson & Birch(1994)發現父母對於體重過重女兒之飲食教養行為限制性高於兒子,但張美文(1995)與許惠玉(2003的研究都顯示父母的飲食教養行為與子女性別無關。




三、父母的教育程度
Olvera-EzzellPower Cousins(1990)指出教育程度較高的母親常用說理的方式限制孩子的飲食消費,GarnCole Bailey(1986)也發現母親教育程度愈高,可能會因較關心子女的肥胖問題,而傾向限制性高之飲食教養行為。但張美文(1995)的研究發現,母親的教育程度與飲食教養行為沒有關係。
AnlikerLausSamonds Beal(1992)的調查顯示,當教育程度越高、在外工作、較縱容孩子的母親,會對孩子的飲食做較多控制、較常參與食物有關的活動。
Gillespie et al. 1989家庭互動型態關係研究,父母親教育程度愈高、收入愈高,愈積極關心或參與子女的飲食衛教計畫,子女的飲食行為自然也得到比較多的修正。
Fisher & Birch 1999)發現父母的教育程度越高,對幼兒食物的攝取越容易限制。
家長的教育程度上, 國外學者Olvera-Ezzell, Power & Cousins(1990)指出,教育程度高的母親,比較常使用說理的方式禁止孩子消費不健康的食物,以及限制孩子家庭外的食物消費,而且比較不會強迫孩子順從。Garn, Cole & Bailey (1977)發現母親的教育程度越高,愈關心子女的肥胖問題,也較為傾向於控制子女的飲食攝取。Klesges, Coates, Sturgeon-Tillisch, Moldenhauer-Klesges, Woolfrey, Holzelrm,Vollmer & Brown (1983)研究美國白人的家庭時,也有相同的發現。Eppright, Fox, Fryer, Lamskin, Vivian1970)指出父母的教育程度越高,其學齡前子女的飲食狀況愈好引自簡介瑞,2003
李靜慧(1998)指出教育程度越高的父母親,在對子女的飲食教養行為上,皆較專制權威。



四、家庭社經地位
Birch(1981)的研究發現,低家庭社經地位的母親准許子女進食的次數較中高家庭社經地位的母親少。BaughcumPowersJohnsonChamberlinDeeksJain Whitaker(2001)指出不同社經(以收入高低判定)的母親對孩子的飲食教養方式有所差異。而PriceDesmondRuppert Sauder(1992)的調查也發現,低社經地位母親的營養知識較中高社經地位之母親差,對子女的飲食教養行為較為負向。許惠玉(2003)的研究發現台北市學童父母飲食教養行為的關懷程度與要求程度,均與家庭社經地位有顯著正相關。張美文(1995)PattersonTyppoTyppo Krause (1986)的研究都顯示,家庭社經與飲食教養行為無顯著關係。
吳夢蓉(2002)解釋家庭社經地位低之肥胖兒童,身體質量指數(BMI)較中高社經者高,可能因父母常忙於家計而對子女的飲食指導或管教不足、管教方式較放縱所造成。
李靜慧(1998)的研究發現父母的飲食教養行為,會因家庭社經地位不同而有顯著的差異。高社經父母之民主關懷性、專制權威性程度顯著高於低社經地位之父母親。


五、父母的體型
Saelens 等人(2000)認為體重過重的母親較關心幼兒的未來的體型發展及健康,因此較易限制、干涉孩子的飲食。
Fisher & Birch 1999發現若母親本身對飲食較不節制,在家中也較不會限制幼兒的飲食,且與Saarilehto 等人(2001發表如果父母本身對飲食缺乏控制,他們3-5 歲的幼兒同樣的對食物熱量的攝取也缺乏調節能力的研究結果相似。

六、父母的飲食行為
李靜慧(1998)針對父母飲食行為、飲食教養行為與國小中高年級學童異常行為之相關研究中發現,節制飲食程度較高之父母親,可能對自身之體型、體重較為關注,因而對子女的飲食、營養等相關事宜也會較注重,飲食教養行為就會傾向於民主關懷性及專制權威性;情緒性進食、外因性進食程度較高之父母,其飲食行為較易受外在因素或情緒因素影響,對子女之飲食教養可能就傾向較放任。
父母飲食教養關懷行為、或要求行為程度越高者,本身越不胖(許惠玉,200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