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吃甜食和鹹食以及高熱量的食物,是生物求生的本能,雖然這種覓食的能力在現今社會已經不再重要,但是遺傳的因子仍然存在於每個生物體內,影響著飲食行為。
除了遺傳因素,孩子還透過觀察、學習,逐步建立飲食習慣。
除了遺傳因素,孩子還透過觀察、學習,逐步建立飲食習慣。
有研究認為當孩子還小的時候,照顧者在孩子不舒服、想要有人陪伴、或焦躁不安而哭鬧時,用餵食來安撫,那麼他在長大後就會在無聊沒事做、心情不佳、壓力大時,也用吃東西來安撫自己。
另外,當孩子觀察到父母一面看電視一面吃零食,會將「看電視」與「吃零食」連結起來,同時把相關的心情與情境,也都一併連結,於是當他要看電視、感到心情輕鬆或快樂,自然也想抓點東西來吃了。
這不禁讓我想起自己與洋芋片的第一次接觸。
小時候,我們家中很少有零食,主要的原因是在「那個年代」,零食的種類並沒有現在這麼多。那時候的零食大部分是在雜貨店裡,用一個個透明大罐子裝著的糖果或蜜餞。後來有了洋芋片,但是售價卻不太「平易近人」,所以在爸爸媽媽也很好奇洋芋片是什麼味道的狀況下,家中才終於出現了第一包洋芋片。老實說,我本來還覺得蠻好吃的,不過爸媽在衡量售價後,對那包洋芋片的評價並不高,總是一面吃一面說:「也沒什麼嘛!」於是在那包洋芋片還沒吃完前,我就已經覺得:「洋芋片也沒有多好吃!」一直到現在,我還是不怎麼愛吃洋芋片。(不過我仍然喜歡別種口味的零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