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的小孩吃飯、穿衣動作比較慢,媽媽都習慣接手幫他完成。現在上了大班,我發現孩子咬字發音不太標準,「兒子」唸成「阿子」,「老師」唸成「導司」,學校教的注音符號或英文字母,發音都含混不清,我注意到小孩吃飯時都依賴媽媽餵,而且,媽媽並不是將湯匙放進口中後,等孩子閉起嘴唇含住湯匙再拉出來,
而是直接將湯匙向上用孩子的上門牙將食物刮下來,再加上媽媽覺得小孩咀嚼能力不好,以前曾經被比較硬的菜或肉噎到,後來都把菜切得很碎、煮得很軟。我想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孩子的發音不清楚了。
而是直接將湯匙向上用孩子的上門牙將食物刮下來,再加上媽媽覺得小孩咀嚼能力不好,以前曾經被比較硬的菜或肉噎到,後來都把菜切得很碎、煮得很軟。我想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孩子的發音不清楚了。
咀嚼
咀嚼是一項很複雜的肌肉運動,不只是牙齒咬合,還要能嘴唇緊閉、用舌頭充分攪拌,每一餐飯大概需要半個小時,也就等於做了半小時的口腔運動。想想看,如果小孩不能讓舌頭隨自己的意思擺動,那麼他如何能準確的將舌頭抵住上牙床發ㄉ、ㄊ、ㄋ?又如何懂得把舌頭收到後面發ㄍ、ㄎ、ㄏ?更別說捲舌音啦!如果小孩的嘴唇沒有力氣,那麼他就很難噘起發ㄨ和ㄩ,或向二邊拉開發ㄧ、ㄞ、ㄟ。
當我們使用咀嚼肌時,肌肉運動的刺激會傳到腦幹、小腦、大腦皮質,提高腦部活動,日本九州大學的科學研究顯示,咀嚼可以使腦部血流量提高28%以上,進而增加腦部血液的含氧量,保持大腦神經細胞的活動。另外,充分咀嚼還有助於分泌膽囊收縮素,這種荷爾蒙能隨血液流動進入大腦,提高記憶力和學習能力。許多養生防老的建議中,都提到咀嚼對減緩腦部退化的重要,而對於兒童、青少年的調查則認為,咀嚼對於包括集中注意力在內的智力功能都有正面的影響。
一般的建議是以一口咬20下為目標。現在小孩普遍越來越吃軟不吃硬,父母們請不要再大費心思的把食物「精緻化」,這樣可不是愛孩子的表現!讓牙齒、口腔多活動,最容易做的變化就是把白米飯改成五榖雜糧飯,鬆軟的麵包換成全麥麵包。
從營養的角度來看,精緻的白飯、白麵條、白吐司缺乏纖維,吃了則會讓血糖快速上升。但五榖雜糧、全榖類食物,含有大量纖維,消化、吸收的速度比較慢,血糖也就比較穩定,不會快速上下波動。而且全穀類食物富含維生素B群、礦物質鎂、硒等,豐富的纖維素更對消化道的健康很有幫助。有一位長期有腸道問題的小朋友,每天都為了排便不順暢所苦,每天都要吃醫生開的軟便劑,但是當她們家改吃糙米飯之後,小朋友排便再也不是一顆顆硬梆梆的小石頭,連軟便劑都可以不用再吃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