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4日 星期二

認知能力發展的影響


在眾多的食物中,兒童所做的食物選擇受限於他們的認知能力,
陳瑤惠、林佳蓉(2003)回顧幼兒飲食行為相關研究指出,「營養」是相當抽象的概念,食物中有多少糖、鹽、維他命、蛋白質,並不是具體可見,兒童常受限於認知能力,選擇食物時並不是根據所謂的健康飲食指標,而是傾向於從食物的包裝、顏色、有無印上他們喜愛的角色、有無贈送玩具,或根據食物的造型、甜度,來決定他們是否購買。
幼兒認知發展與飲食認知思考模式關係相關研究指出,三至五歲幼兒可以指認食物,五至六歲幼兒對食物的分類,主要是依據食物的外表,或食物明顯可見的功能,而不是依據食物的營養特性。幼稚園及小學低年級兒童普遍認為有「好與壞食物」的區別,且認為含維生素、蛋白質的食物是「好食物」;多糖、多油的食物是「壞食物」。也有研究指出,四到七歲兒童認為某些食物能讓身體免於病菌的侵犯(陳瑤惠、林佳蓉,2003)。
Murphy等人(1995)發現幼稚園大班兒童瞭解食物選擇、運動、體脂肪與健康的關係,也能說出那些食物高脂肪、高鹽、高糖食物的名稱,並且認為含糖及含脂肪的食物的攝取量應有限制;但是他們食物喜好卻和飲食指標不合,行為與知識不一致。
陳瑤惠、林佳蓉(2002)的研究顯示,感官經驗仍是學前兒童建構食物概念的一種重要方式,因為幼兒無法根據事物間較抽象、概念性的特質來分類,幼兒對食物的認識,很少涵蓋營養層面,也無法根據食物營養類別角度來區分食物。對幼兒而言,營養素是抽象的概念,雖然有少數幼兒指出某些食物含有某些維他命,然他們的概念大多是不正確的,普遍的幼兒是以「可以吃」作為辨識健康食物的理由。
關於學前幼兒對食物量的認知思考模式,陳瑤惠、林佳蓉(2003)發現大多數二至五歲學前幼兒無法正確判斷食物等量;能判斷食物等量幼兒人數隨年齡增加而增加。根據食物感官上明顯的特質,或以數數方式來計量,是幼兒主要二種判斷食物不等量的思考模式;能注意到食物量轉換過程中的因果關係,是影響幼兒能正確判斷食物等量的主要因素。
許多研究者指出兒童的年齡會影響他對不熟悉的食物的接受性及嚐試的意願,年幼的兒童比年長者的接受力要強。Kram & Owen(1972)指出,此乃因隨著年紀增長,兒童自我意識逐漸發展。因此學者認為兒童食物偏好的形成是有一個關鍵時期,通常是2-5歲。他們也認為食物偏好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此關鍵期間,經由對食物之重覆接觸和經驗逐漸發展出來的(轉引自Alles-White & Welch198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