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6日 星期一

輕鬆吃飯

好奇
人類對於沒有嘗試過的食物同時具有好奇與恐懼二種心理狀態,心理學上稱之為喜新的(neophilia)和恐新的(neophobia),就生物學來看這有相當的意義,因為新食物可能是營養的,也可能有毒。當食物在視覺、氣味、或味道任何一種感官性質不熟悉的時候,都會造成恐新,當愈多種感官性質不熟悉,人們接受性也愈低。
研究發現,要接受一項新食物,至少需要接觸10次以上。不論是看到、摸到、聽到或吃到,都可以增加人們對這項食物的熟悉度,當然,如果能嚐嚐看,效果會最好。這樣的結果應該可以讓許多父母鬆了一口氣吧?如果您今天興沖沖的試著煮了一道新菜,而孩子並沒有熱烈捧場,這時千萬不要對自己的廚藝或父母效能感到失望。
所以,在呈現一項新食物前,爸媽可以先營造一個懸疑或奇特的氣氛,正式介紹這道食物,也可以創造全家好奇的探索新食物的形狀、顏色、口感的機會,增加孩子「嘗新」的意願。例如可以安排「美食評鑑」,大家一起像美食家一樣進行「品評」,每個人都要形容食物的外型、描述在口中的感覺,這時候父母可以運用多一點的形容詞和句型,這也是幫助孩子練習語文的機會。
這時,爸媽也可以和孩子分享食物的知識。父母在購買食物時,可以問問老闆它的栽種、生長是不是有什麼特殊的地方,或有什麼典故,而在烹煮時,各項食材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像蛋白在生的時候是透明、液狀的,可是一加熱,就會變白、變硬;奶油冷的時候是固體,加熱就會融化成液體... 這些都是在吃飯的時候與孩子分享的好話題,讓孩子從各種面向更瞭解食物,也拓展視野。如果孩子自己發現了什麼有趣的疑問,父母不需要扮演萬事通,飯後與孩子一起查書、查資料,孩子自己找到答案會更有趣。

耐性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思考,父母能做的是提供多元的環境與刺激,在過程中,孩子可能會把衣服和廚房弄髒,洗洗擦擦就好,和孩子的成長比起來,這些都不算什麼。
父母需要的,是多一點點的耐心,和分享的意願,即使擦桌子也有技巧,也需要練習,有的人可以有次序的把整張桌子擦乾淨,有的人就是會把一小滴髒東西,糊成更大一片,孩子要一次次的嘗試,才能找到訣竅。
「沒有一種食物可以提供人體所需的所有營養素!」這句話告訴我們二件事,一、父母真的不需要為了孩子不吃一道菜而大動肝火,不吃菠菜可以換青江菜、換空心菜、換小白菜。但是必須是同類間的互換,蔬菜與肉不可以互換,常有媽媽說:「不想吃菜就把雞肉吃掉」,這是不行的。二、不能每天吃一樣的食物,每一種食物含有不一樣的營養素,以蔬菜為例,紅色蔬菜與綠色、白色、黑色所擁有的營養素就不一樣,不要讓孩子天天吃同一種食物,所以即使是同一類的食物,也要天天換著吃。

吃飯可以滿足我們的口腹之慾,可以提供我們生命的需要,吃飯的氣氛,可以凝聚家人的感情,可以溝通家人的經驗與想法,父母如果讓孩子邊吃飯邊看電視,再精心準備的食物,孩子也無心品嚐,所有可能的親子互動,也無力經營囉!因此,請大家關掉電視,回到餐桌,彼此面對面,全家人專心的吃飯,就能快樂地發展親子之間的「營養」關係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