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證據顯示嬰兒有能力自己藉由調適牛奶攝取量以控制熱量攝取,且有相當固定的熱量攝取(Birch & Deysher, 1986)。
Fomon(1974)的研究指出,6個星期以上的嬰兒能夠隨著嬰兒配方牛奶濃度(即熱量密度caloric density)的改變來調整進食量,使自己攝食之熱量維持一定。(轉引自Birch,1987)哺餵母乳的母親因無法以視覺判定哺乳的量,因此多依據嬰兒所釋出的飽足反應,如:喝的速率變慢或不喝,而停止餵奶。以嬰兒奶粉沖泡的母親則以視覺衡量奶瓶的量去餵食孩子,故餵食的量變成由母親所控制,嬰兒的飽足訊息易被忽略,久而久之孩子自我調控熱量攝取的能力就會降低(Fisher & Birch, 2002)。(梁藝馨,2003)
Birch和合作者的實驗發現,當幼兒(二至五歲)會調整飲食的熱量攝取,不論前一餐是高熱量或是低熱量點心,兩餐所攝取的總熱量是相似的,而且兒童對食物的熱量密度的敏感性高於成人,比成人更能調節熱量攝取(Birch & Deysher,1985,1986)。另外,Birch等人也指出雖然幼兒每一餐的能量攝取變化很大,但以二十四小時飲食來看,兒童每日能量攝取相當一致,相差在10%左右(Birch,Johnson,Andresen,Peters & Schulte,1991;Birch,Johnson,Jones & Peters,1993),因此Birch等人認為兒童確實具有調節能量攝取的能力,對食物熱量密度有敏感性,能隨著食物熱量密度調整進食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