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6日 星期一

面對孩子吃零食

溫柔
許多研究告訴我們,孩子想吃的東西,越限制就越想吃,所以不管孩子要求想喝汽水或是吃洋芋片,第一句話一定要說:「好啊!」而不要以「不可以」一口否定孩子的需求。
可是,難道就這樣讓孩子吃些不營養的食物?事實上,每種食物都具有營養素,只是多與少、我們需不需要它們的差別。如果是嚴重缺乏熱量的時候,汽水、洋芋片就是救命良方。所以我們並不需要將這些食物視為洪水猛獸或認為它們是「垃圾食物」,而是改叫它們「零食」,並讓孩子知道,「零食」就是偶爾、零星的吃一點點的食物,並不能吃太多,也不能因為吃零食而影響正餐。
同意孩子可以吃零食之後,爸媽可以接著問孩子:「你要吃多少?」許多父母很節省,開了汽水或洋芋片,因為怕會壞掉,所以每次一打開就一定要吃完,結果不是孩子吃了太多,就是自己把他吃光。其實,遇到這種情形,父母只要在家中準備密封罐,可以將沒吃完的餅乾、洋芋片收起來,或是冰到冰庫裡,都可以防止食物受潮。

飲料方面則是改買保特瓶裝,不要買易開罐。這樣在問孩子打算喝多少汽水時,可以給他一枝筆在瓶子上畫線,讓孩子自己決定喝多少。
根據我的經驗與國外許多相關研究指出,當爸媽用上述的方式,親子之間的關係會有幾個重要的變化:第一,當您同意孩子吃零食的那一瞬間,孩子會是一種很訝異的神情,孩子為了提出這樣的要求,可能已經預料到父母會拒絕,而在心中做好了一套反擊或防禦的機制,但是在父母認同孩子的同時,親子間緊繃的局勢便立刻緩解。
第二個變化是,您會漸漸發現,孩子要求吃零食的次數變少,因為每次要求都可以吃到,孩子不必抱著十次革命第十一次才會成功的想法,不斷提出要求,所以在他真正想要吃的時候再跟父母說就可以了。
第三個變化,是在一段時間中,孩子吃零食的總量會下降。過去因為好不容易得到父母的同意,不知道下一次再次吃到會是何時,所以能吃的時候就盡量吃。

彈性
當然,因為零食中的營養素並不完整,所以在讓孩子吃零食的時候,要順帶與孩子商量接下來的那一餐要如何調整搭配。不過,這時候,爸媽要避免用「條件交換」的口吻跟孩子說話。因為「條件交換」會加強孩子對零食的重視,也會強化他們對正餐的負面觀感:「因為正餐不好吃(雖然他不一定真的這麼認為),所以才要用零食交換。」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吃東西是為了得到足夠的營養,所以如果我們吃了洋芋片或是炸雞排,就已經吃了足夠的油,那麼在晚餐中,我們就要避免吃太油的食物,例如青菜可以改用燙或涼拌的作法。如果我們中午去吃了速食餐,晚上就要多吃點五穀根莖類和青菜,補回來。
我們在資料中看到的飲食建議量,是以一整天為基礎,父母在心中有個總量的概念,就不需要與孩子在一餐飯或一項零食上斤斤計較了。
因為我們前面已經認同了孩子對零食的渴望,讓他有了抒發與滿足,這時候跟孩子討論如何把零食吃得健康,孩子不但不會覺得父母就像一定要寫完功課才能出去玩那樣在找麻煩,而是和他們一國,一起研究下一步該怎麼走,孩子也會開始學習為自己的飲食多一點責任。
當我們跟孩子討論好了之後,一定要堅守約定,如果臨時必須修改約定結果,也要跟孩子說明,讓孩子知道父母重視親子間共同的約定,如此孩子也才會重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