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出生就具有兩個基本和飲食行為最有關的能力,一個是口腔受到刺激時會產生吸吮的反射動作;另外
就是對各種味道有天生的不同偏好(林薇,1998)。在嬰兒出生後的前幾個月,母親的飲食的味道傳導到母奶,哺餵母奶的嬰兒會因而接觸來自母親飲食的多種風味,相對的,嬰兒奶粉提供的味道變化較少,因此喝母奶的嬰兒可能比喝嬰兒奶粉者容易接受固體食物(Fisher & Birch, 2002)。(梁藝馨,2003)
就是對各種味道有天生的不同偏好(林薇,1998)。在嬰兒出生後的前幾個月,母親的飲食的味道傳導到母奶,哺餵母奶的嬰兒會因而接觸來自母親飲食的多種風味,相對的,嬰兒奶粉提供的味道變化較少,因此喝母奶的嬰兒可能比喝嬰兒奶粉者容易接受固體食物(Fisher & Birch, 2002)。(梁藝馨,2003)
由新生兒對不同味道物質所呈現的面部表情,人們認為人天生喜好甜味、不喜愛苦味和酸味,而對鹹味則是中性(Desor,Mahler & Greene,1977)。自然界中甜的食物和液體傾向於含有高濃度糖類,而含有大量的熱量可以提供人體所需,對於濃縮熱量來源的偏好似乎具有演化上的優勢,使擁有這種偏好的動物有較大的生存機會,即使在缺乏甜味食物的文化環境長大(如北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人),也不會拒絕甜食,顯示早期生活經驗並不是一個人喜愛甜食的必要條件(游恆山,1996)。
鹽分也是人類維持身體適當功能的物質,Beauchamp與同事(1986)發現初生嬰兒對鹹味並未顯出特別偏好,原因可能是新生兒缺乏分辨能力。到了四個月大時,才逐漸增加嚐出鹹味的能力,並表現出對鹽水的喜愛甚於白開水。但有些研究發現影響人們對鹽分的偏好程度的可能是嘴部體驗到的鹹味,而不是實際攝取的鈉含量(游恆山,199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