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5日 星期三

父母飲食教養行為相關研究對飲食教養行為之建議


王培綺(民
83)的研究未將飲食教養行為依教養理論區分為不同面向,該研究認為模仿是學前兒童學習生活的重要途徑,父母應以身作則,
注意本身的飲食生活,以提供幼兒正確飲食行為模仿的模式。郭蕙慈(民92)發現,幼兒在家飲食習慣與家中主要照顧者的飲食態度、飲食行為及飲食習慣呈正相關。表示幼兒在家中主要照顧者的飲食習慣、飲食態度、飲食行為越好,幼兒在家飲食習慣就越好。因此認為父母本身的示範,是子女模仿、學習並養成飲食習慣的重要因素。
而謝淑貞(民82)則認為,父母應注意與子女間良好的溝通,以傳遞食物營養態度與行為模式,建立幼兒的早期經驗,培養幼兒正確的飲食及行為模式,但父母本身的營養知識與態度的正確性,也需要獲得有效的支持資訊,對父母的親子溝通訓練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良好的親子溝通可能有助於父母運用各種飲食營養知識於親子溝通之中,進而使子女達成觀念的儲存及學習。
許惠玉(民92)認為對於兒童體位的管理,應著重在整個家庭的互動,以父母為主要的教育對象及改變目標,與傳統以兒童為主要改變目標的教育方式不同,幫助父母攝取及提供健康的食物、改變他們的教養方式與家庭環境,可以間接幫助兒童發展出更好的飲食習慣。
李靜慧(民87)研究發現母親的飲食教養民主關懷性,能預測兒童是否成為異常飲食的高風險者,顯示母親在飲食教養上所可能表現出對子女飲食、體重之關注,均可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子女對自身飲食、體型之看法。因此,父母對子女進行飲食教養時,應著重在「健康」、「均衡」的飲食及進食型態,必免強調、批評體重、體型。
綜合以上數篇研究結果,父母影響子女飲食行為的途徑,包括以身作則、親身示範;與子女溝通食物營養態度與選擇;關注子女飲食狀況;營造健康家庭飲食環境等。

由於整體飲食環境與生活形態的變化、醫學發達,使得飲食對健康影響之議題所關注的年齡層逐漸下降,而少子化現象之下,父母飲食教養行為日漸受到重視,過去認為父母提供營養品質良好的餐點,即可為子女打造健康成長基礎,但兒童營養調查卻發現,供應餐點與幼兒飲食行為之間,尚有其他因素的影響,如:飲食教養行為的搭配。
透過飲食而影響幼兒健康所涵蓋的因素,除了餐點的營養品質之外,他們對飲食的選擇判斷亦是重要的一環,其中包括個人口感喜好、時空環境氛圍、情緒與心理感受等。幼兒是在衡量所有因素後方才做出飲食行為決策,由於飲食行為每天都在發生,親子間互動之模式亦可能影響子女下一次的食物選擇與飲食行為,因此,跨領域的研究、融合性的建議是必然的趨勢,飲食教養行為必須在各相關研究基礎上繼續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