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做飯都不用人幫忙的」
有一個很重要的態度:我們是「一起」做,而不是「幫忙」。我有一位朋友,三十好幾了,做飯時間都還是大搖大擺的坐在電視前,飯後碗筷一丟就走,問他要不要去洗碗,
回答是:「媽媽會洗。」他的媽媽一把年紀還要做家裡所有大大小小的事,嘴裡總是嘟囔著孩子都不「幫忙」,孩子們呢?很理直氣壯的說:「我媽做飯都不用人幫忙的。」一開始,父母覺得孩子可能不會做、做不好,或是留多一點時間做功課,於是事事代勞,漸漸養成孩子有「這些事是爸媽的責任」的錯誤觀念。玩具玩過了不收,反正爸媽會收;房間亂了不整理,反正爸媽會整,結果就是孩子沒有處理自己生活事務的能力與互助合作的觀念,等到成年後離家,小則自己生活亂七八糟,大則影響人際關係和工作態度。
從小就應該讓孩子知道,家中的事是全家每個人的事,媽媽做飯是因為時間上的安排,或是家務分工的結果,而不是「本來就應該媽媽做」,家裡的工作每個人都有責任。所以我們是用愉快的心情和語氣,邀請孩子和我們一起進廚房。
有了「一起」做的態度,孩子當然不會覺得是在做一件與自己不相干的事,當我們再在過程中給孩子鼓勵和信心之後,孩子會漸漸發現過程中的樂趣,加上最後會有具體的美味成果,這樣的成就感,孩子在其他的玩樂中比較難找到,做飯這件事,就變得更有趣、有意義多了。
現代的生活緊湊又忙碌,父母和孩子好好相處的時間實在不多,即使父母抽出時間想好好陪伴孩子,卻常常還是掛心著許多工作或生活瑣事。大家都同意良好的親子關係需要認真的建立和經營,但是生活的壓力下,父母們也是兩頭燒的蠟燭啊!要是能善加利用做飯的時間,是不是也為父母找到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我發現,一直到現在,我還是很喜歡和家人「一起」做飯的感覺。
從小我就喜歡在媽媽做飯的時候,跟在旁邊囉唆生活中發生的事,因為我發現這個時候,雖然她的手不停的忙,但是耳朵、嘴巴是空著的,而且她的活動範圍被限制在廚房裡,所以,我只要「守住」廚房門口,她就一定會「好好的」聽我說話,而且也會好好的回應。這是很棒的感覺,也是我與媽媽之間的關係,很重要的聯繫。
吃飯,是一種享受;吃飯前一起做飯,也是一種享受。試試看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