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5日 星期三

孩子建立飲食習慣的因素

嬰幼兒可能確實具有自我調節食物熱量攝取的天生本能,但此種天生能力和食入食物後產生的生理性結果(飢餓、飽足)造成的聯結作用導致的學習二者關係密切,很難劃分清楚。
Birch & Deysher(1985)指出幼兒自我調節攝取食物可以視為幼兒對內在提示(internal cue)所產生的反應,而由前述之實驗結果顯示,這種反應亦可受到學習的影響。幼兒原本能對內在提示產生反應(即內控),但是早期對食物和飲食的經驗,包括父母為了使兒童飲食規律採取的餵食方式,可能影響兒童原來俱有之對飢餓和飽足內在暗示的反應方式,而接受一些外在提示,如時間、盤子裡剩下多少食物等,據以調整其食物攝取。
內控和外控被認為是成人攝食的兩種不同控制型式,而肥胖者似多屬於外控型。Birch的研究指出,兒童調節能量攝取的能力是有個別差異的,而此種個別差異和兒童體脂肪儲存量(即肥胖度)有關聯,愈不能調整其能量攝取的兒童,其身體脂肪儲存量愈高;即兒童調整能量攝取的能力與其飲食型態、體重有一系統性的關係(Birch1995)
兒童調整能量攝取的能力除和遺傳有關外,亦和環境因素有關。即先天上家族之體脂肪儲存型式、食物攝取調節能力雖有其遺傳特性,但是環境因素,如食物的供應性、吃的食物型式或種類及父母或照顧者的有關食物和飲食的態度、行為等一些社會性層面的餵食行為,均可能對一些先天的特質造成塑性型或是改變(Birch1995)
因此,Birch & Fisher(1995)建議父母的責任在提供兒童各種健康的食物,讓兒童有機會接觸各種食物,但不要企圖控制孩子的攝食量,父母可以慢慢使孩子用餐時間符合習慣及控制用餐之間隔時間,讓孩子控制自己要吃多少。
幼兒身心正快速發展,正值人格形成奠基的時期。食物偏好及飲食模式建立於兒童時期,在兒童時期所習得的飲食習慣將延續至成年。幼兒對飲食的之決由許多因素交互作用而成,其中,父母是影響子女食物選擇、飲食模式的重要因子。
父母對子女食物偏好最主要的影響來自於提供此種經驗,1971Cooper等人發現當一位成人和兒童同桌用餐,兒童進食情形會好很多,而負面的評語則使該食物的盤餘量大為增加(引自林薇,1998)。這個結果顯示成人影響兒童食物選擇的方式,不僅限於提供接觸食物的機會,尚包括食物本身之外,在進餐時的飲食教養行為等親子間的互動溝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