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8日 星期三

交換策略有效嗎?

孩子的生活是多采多姿的,對他們來說,很多東西都太好玩了,吃飯時間可能正好打斷他的玩樂,父母常常會說:「先來吃飯,吃完了再去玩。」
或者用他所喜歡的東西做為乖乖吃飯的「獎勵」,「你如果乖乖把飯吃完,等一下我就讓你……」這樣的效果好嗎?
      有研究發現,如果在用餐過後就讓孩子參加某種愉快的活動,將造成他們對該食物的偏好降低;動物實驗中,如果某種老鼠比較不偏好的溶液,例行地在另一種較偏好的溶液之前出現,老鼠會減少攝取這種較不偏好的溶液,在有關動物學習的文獻中稱之為「誘因對比(incentive contrast)」。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告訴孩子,吃完飯才能去玩,孩子可能更不喜歡吃飯;吃完了青菜才能吃糖果,孩子就更不喜歡青菜,而更喜歡糖果。
這樣的結果提醒我們,父母很常使用的「交換策略」,或許在其他的生活或課業事項上,效果不錯,但是如果是玩耍與吃飯相比、零食與正餐相比呢?恐怕只會造成反效果!那麼,就試試先玩再吃吧!
試試看,吃飯之前,帶孩子先來玩玩食物!說到「玩」,就有一種輕鬆愉快的感覺嗎?如果經過設計的「玩」,可一點都不隨便,我們不僅將會擁有一段充滿密切互動的時光,也會在過程中讓孩子獲得許多能力。
每天作菜前都有許多準備工作,如果讓孩子參與,可以提高孩子分擔家庭工作的成就感,也可以讓孩子訓練許多發展上重要的能力,包括手眼協調、大小肌肉的操作、顏色形狀數量等等的認知,還可以在過程中觀察到大人的工作規劃,訓練孩子在工作前先在心中安排流程藍圖的練習。
一開始可以先讓孩子從每項分解的工作中介入,慢慢再交給孩子二到三項工作,請孩子依序完成,甚至到最後可以讓孩子自己安排工作順序,獨力完成一整道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