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5日 星期六

家有挑食小孩勿擔憂‧父母 耐 心 指導可解決

(雪 蘭莪‧沙登)1至2歲的小孩挑食是普遍問題,除非影響健康,不然這只是小孩成長中的過渡期。事實顯示,挑食小孩的體重和身高不會受多大影響,惟父母須先調 整本身的心態,才能比較容易解決問題。兒科專科醫生表示,除了呼吸和身體平衡,學吃對稚齡小孩來說是最艱難的事,

小孩挑食厭食

現代小孩挑食厭食,餐桌上猶如媽媽與小孩子的戰爭,其實最令家長頭痛的一件事莫過於小孩不愛吃飯,挑食甚至厭食,媽媽在旁東哄西騙 加懇求,

2011年6月16日 星期四

嗅覺和味覺

感覺統合大考驗  
嗅覺和味覺                                           圓滿家庭親子教育報
人類的嗅覺已經和過去大不相同。幾百萬年前,我們的老祖先必須依賴靈敏的嗅覺才能存活。

好聞的氣味有營養 不同氣味對健康影響不同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st/2006-02/16/content_4188928.htm
    空氣中充斥著各種味道,很多動植物也有其本身的味道。當人們聞到一些味道的時候可以很容易分辨出是哪些熟識的物品,那么這些獨特的味道除了表明物體本身的身份外,是否還有其他含義呢?

四成幼兒語言障礙與聽力有關


www.LN.XINHUANET.com   2006年03月04 13:08:11  來源:本網綜合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ln.xinhuanet.com/xwzx/2006-03/04/content_6383685.htm

     幼兒都兩歲多了,還不會說話,家長還以為孩子只不過是說話晚,豈不知,幼兒是因為患有神經性耳聾才導致其出現語言障礙。據介紹,僅大連市兒童醫院,像這樣的小患者一年不下四五十例。

火爆戰爭之謎



火爆戰爭之謎  

執拗火爆的原因

許多成人相信,執拗火爆孩童一定是不想聽話,也不想用妥善的方式處理挫折。然而,這根本一點也不正確。

不給我,就生氣!有理講不清的番寶寶

學前教育   2006.06.08
                                                                                             文/陳怡伶 本刊企劃編輯

2
歲半的弘弘已經相當有「想法」了喔!要吃什麼、穿什麼、玩什麼,總是說要就要,只要被爸媽拒絕,常當場就大發脾氣

閱讀領航員-小小孩的大大哲學

國語日報親子報  2005/11/29
    文/Carol(奧林大穎文化總編輯)

  很多大人都覺得小孩什麼都不懂,所以要小孩學這個、學那個,以便將來自己的小孩可以變成一個什麼都懂的大人。

口腔運動技巧


大部分新生兒一出生,自然具備基本感覺動作模式──整合吸吮、吞嚥和呼吸的能力,這項能力讓小嬰兒得以進食和安撫自己。

感覺統合影響發音和飲食

請你回想自己第一次看完牙醫時,嘴巴裡殘留著麻醉藥麻麻的感覺。你可能不想說話,因為舌頭重得像鉛一樣,而且說話慢吞吞的很費力。若是你喝了點水,有些水會從嘴裡流出來。

幼教老師認為重要的飲食觀念

依據作者在幼兒健康飲食推廣工作中,以座談、電訪及透過幼兒園所進行問卷調查等方式,收集幼兒教師及照顧者對幼兒飲食問題與飲食教養行為之資料,

親子互動相關研究

1930年代以後,行為科學家們開始對父母教養子女的方式,及子女的行為與反應,做了很長時間的研究,這些研究結果在1960年代陸續發表(Becker1964)。

教養行為及飲食教養行為的理論背景


父母教養方式對個人影響之鉅,相信是無庸置疑的,而心理學者與教育學者也都認同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子關係對兒童的身心發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吳秀惠、柯澍馨,民86)

2011年6月15日 星期三

教養行為的類型


歷年來研究父母教養行為類型的學者,大致都是透過因素分析的方式,試圖從晤談、觀察或問卷所得的資料中,找出能夠有效區分父母教養行為的向度與類型。

教養行為及飲食教養行為之意義


父母是兒童認同的對象,其思想、行為、態度對兒童皆有重大的影響。蘇利文(Sullivan1953)即說明,父母是兒童心目中的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

飲食教養行為理論背景與親子互動



教育心理學證實,幼兒時期的發展是日後語言、智力、生活習慣、人際關係、社會行為、價值觀等各種發展的基礎(Shaffer, 1988)

父母飲食教養行為相關研究對飲食教養行為之建議


王培綺(民
83)的研究未將飲食教養行為依教養理論區分為不同面向,該研究認為模仿是學前兒童學習生活的重要途徑,父母應以身作則,

影響父母教養行為的因素


父母常使用一些外控策略,如模仿、增強、或限制食物的供給等方法,來影響孩子對食物的喜好,促使孩子食用一些大人認為有益的食物,或不吃某些食物。

影響父母教養行為的因素


父母常使用一些外控策略,如模仿、增強、或限制食物的供給等方法,來影響孩子對食物的喜好,促使孩子食用一些大人認為有益的食物,或不吃某些食物。

父母飲食教養行為與幼兒飲食行為

        兒童的飲食習慣及模式多在家庭中建立,可能由父母學習而來的經驗,或由照顧者身上得到的線索;

孩子建立飲食習慣的因素

嬰幼兒可能確實具有自我調節食物熱量攝取的天生本能,但此種天生能力和食入食物後產生的生理性結果(飢餓、飽足)造成的聯結作用導致的學習二者關係密切,很難劃分清楚。

社會環境與文化因素對孩童食物喜好的影響


Bouchard, Despres and Tremblay1991回顧過去文獻,探討文化、遺傳和環境等因素對體型影響的情形,結果發現,環境或其他因素對體型的變異量解釋率最高

2011年6月14日 星期二

家庭因素對兒童飲食行為發展的影響


Birch根據多年來的研究結果,指出學習和經驗是兒童飲食行為發展中最重要的因素(Birch1987)

家庭及社會文化因素


在已開發國家中的成人,吃東西的行為已很少是由缺乏導致的,變成對一些生理回饋與社會文化因素的複雜交互作用的反應,

認知能力發展的影響


在眾多的食物中,兒童所做的食物選擇受限於他們的認知能力,

經驗與熟悉程度


Rozin & Vollmecke(1986)出人對新食物的反應是喜惡兼具的矛盾反應,一方面對新食物有興趣,也就是喜新的(neophilia)

飲食後生理反應與學習


飲食後營養狀態的改變也可能影響食物偏好。

經驗與學習因素

嬰兒可能是唯一由「缺乏」引導進食(depletion-driven eating)的人類,他們因感到飢餓而吃。

對攝取量與種類的控制


部分證據顯示嬰兒有能力自己藉由調適牛奶攝取量以控制熱量攝取,且有相當固定的熱量攝取(Birch & Deysher, 1986)

對味道的偏好


嬰兒出生就具有兩個基本和飲食行為最有關的能力,一個是口腔受到刺激時會產生吸吮的反射動作;另外

食物不等於營養素:談「科學簡化」

營養學能誤導民眾,同樣也能誤導科學家。目前,大多數營養學研究只集中對某一種營養成分單獨進行研究,即使是營養學家自己也意識到這種做法存在嚴重偏差。

兒童飲食狀況的新思維

常常想到自己小時候的經驗:在高職任教的父親「對付」吃飯太慢的我,總是在餐桌上放著他的大手錶與一根棍子,然後對我說:

關於兒童飲食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不同看法

由於整體飲食環境與生活形態的變化,使得與飲食有關的慢性病罹患率不僅在中老年有增加的趨勢,且這些慢性退化性疾病已提早發生在兒童、青少年身上(行政院衛生署,1996)

營養教育的親職溝通


三十年前,平均每個家庭有7.1個小孩,現在平均只有1.7人,孩子數減少,家長對孩子的健康更加重視。

成長不能重頭來、發育不能慢半拍


您知道嗎?在孩子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的過程中,父母與家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您的教導和示範,將影響孩子對食物的認識及選擇。

利用食物金字塔來做教材


「食物金字塔」是一項對營養教學極為有幫助的教材可以讓孩子們清楚地看到六大類食物每日建議量的比例

將營養教育隨時融入各科課程中


營養教育要能成功,最好的方法就是與其他科目,還有學校的營養午餐緊密配合。

營養教育是生活教育


如何針對兒童設計出一套有效的營養教育計畫一直是我們的挑戰

建立正確的態度


想要建立正確的觀念需得要借助教育的力量

健康飲食的涵義

在今日的社會中要如何告訴大家何謂均衡飲食實在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有許多時候各大媒體對飲食健康的報導並不全面,也不夠客觀。

改變的契機


兒童營養的狀況倒也不是一面倒的壞。另一個角度來看,兒童營養的問題,在近幾年不但引起了多方的關注,許多心血的投入,也讓這個問題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契機。

迫切的需求


      國內對兒童營養觀念的教育,並沒有一套完備的課程,所以兒童對營養的了解不足,對自身的營養問題也比較不會去留意。

2011年6月10日 星期五

為什麼不吃也不會餓?


        生物體追求生存、努力維持生命,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人體也會經由內在的生理需求,主動尋求滿足維持生命的需要。

就是吞不下去


我是一個因為吃飯太慢而學會看手錶的小孩。

不吃飯可以凸顯「我是全家的中心」


如果有祖父母或其他親友的關注,也可能讓孩子強化不吃飯的決心,

不吃飯,因為我有話想說


如果爸媽對待孩子的方式,常常只要求服從,缺乏溝通,孩子會在生活中找到另一個「出口」,

我不吃,你能怎樣


關於吃飯,孩子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直覺:強迫他吃,他就開始反抗。

吃飯的餐桌,管教的戰場!?

吃飯時間,孩子坐在餐桌前,撥撥弄弄十幾分鐘了,一口飯還嚥不下去。一開始爸媽還好言相勸,等到大家都快吃飽了,孩子那碗飯仍然不動如山。

2011年6月9日 星期四

認真吃零食

零食的罪過究竟能有多大呢?「吃一包不到200卡的零食」、「與家人朋友共享的美好時光」畢竟是不能放在天平兩端衡量的。

吃零食的心理因素

喜歡吃甜食和鹹食以及高熱量的食物,是生物求生的本能,雖然這種覓食的能力在現今社會已經不再重要,但是遺傳的因子仍然存在於每個生物體內,影響著飲食行為。

認清零食的真面目

我們先仔細的「看清楚」零食,接著再認真的面對藏在零食之後的那個心情,然後,快樂的與零食共處。

零食v.s.垃圾食物

零食,有的人叫它是「垃圾食物」,我不同意!

2011年6月8日 星期三

一起做飯訓練更多能力

抓握練習
許多小孩握筆時手指力量不夠,字寫得歪歪倒倒;也有的小孩握筆太用力,沒寫幾個字就喊累、手痛,這些都與手指抓握和手臂肌肉的操控能力不足有關。

一起做飯訓練動作運用能力


安全,是我每次請父母讓孩子進廚房時,父母最大的疑慮。但是一直不讓孩子接觸,卻也不一定能確保他的安全。在讓孩子開始參與之前,

善加利用做飯的時間

「我媽做飯都不用人幫忙的」
有一個很重要的態度:我們是「一起」做,而不是「幫忙」。我有一位朋友,三十好幾了,做飯時間都還是大搖大擺的坐在電視前,飯後碗筷一丟就走,問他要不要去洗碗,

交換策略有效嗎?

孩子的生活是多采多姿的,對他們來說,很多東西都太好玩了,吃飯時間可能正好打斷他的玩樂,父母常常會說:「先來吃飯,吃完了再去玩。」

2011年6月7日 星期二

孩子不吃飯,爸媽學做飯?

衛生署最新公布的調查中發現,台灣110歲的孩子,有6成以上偏食,現今家庭中孩子少,個個都是寶,當然不會是吃得太少,但是吃得多,並不一定就吃得對!

有效的「管理」飲食

有效的「管理」不能只有強制性的規範!如果我們以一天的飲食量為單位來規劃,六大類的食物中,五穀根莖類比例要最多,蔬菜其次,蛋豆魚肉類第三,用體積來看,

百萬年來的挑戰


飲食行為的啟動與結束,牽涉了生理與學習╱個體與社會多層面的因素,其中各項因素環環相扣,大家只能在一片混亂中,企圖尋找出可能的相關性與連結性。

周圍他人對孩子食物偏好的影響


有研究發現,如果成年人重複提供幼兒某種食物,同時對待幼兒非常友善,幼兒對該食物的偏好會大增。如果食物被用來作為獎賞,也會造成兒童對該食物的偏好「上升」。

食物體驗對孩子食物偏好的影響


「恐新症」(neophobia)是人類在面對新奇的食物時所展現的心理特質,熟悉的食物和熟悉的情境,會增加人類對食物的偏好。但是,人類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尋求熟悉的食物,

食物偏好對孩子食物偏好的遺傳因素


        味道和食物的偏好,在某種程度上是由遺傳決定的。認識這些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如何改變不良的食物偏好。如果某種食物偏好或厭惡,主要是基因決定的,那麼我們將很難經由改變環境來改變它;

淺談飢餓理論

當一個人開始吃東西時,我們常常解釋他「餓了」,不過,這樣的說法卻是簡化得幾乎沒有意義。飢餓確實是吃東西的一個原因,

孩子不吃=挑戰爸媽?

常常見到爸媽為了一頓飯,追著餵的、好言相勸的、用玩具出遊誘惑的、甚至吼叫怒罵的都有。也常見到孩子在賣場抓著零食硬是要買,爸爸媽媽好說歹說都很難讓孩子放手。

2011年6月6日 星期一

ㄎ瓜

咚咚跟一般的小孩一樣,吃飯的時候會想要玩、想看電視、想東張西望,可是她跟很多小孩不一樣的是,她什麼食物都吃,而且,人家票選「小孩子最不喜歡的食物」偏偏都是她的最愛,香菇、茄子、紅蘿蔔、豌豆仁,還有一樣,雖然說不上「喜歡」,但是她也不反對的,就是苦瓜。

我們家的大野狼不吃小孩!

咚咚拿了兩枝筆管套在手指上,到處跑來跑去,一邊叫著:「我是大野狼~我有長指甲!」跑到媽媽身邊,又再說一次:「我是大野狼~」媽媽配合的做出害怕的表情:「ㄜˊ~~~」,

吃飯時的潛能開發課程

吃飯和腦袋有什麼關係?吃飯是用嘴在吃,怎麼是用腦袋呢?
可不要小看「自己吃飯」這項動作,這需要很多的「能力」達到一定程度才做得到。
吃飯與腦袋的關係,不僅是「吃進了頭腦運作所需要的營養」的單向線性關係,在吃飯的過程中,孩子將一再訓練自己的許多能力,對孩子的各項發展有很重要的影響!

咬咬咬...

一位朋友的小孩吃飯、穿衣動作比較慢,媽媽都習慣接手幫他完成。現在上了大班,我發現孩子咬字發音不太標準,「兒子」唸成「阿子」,「老師」唸成「導司」,學校教的注音符號或英文字母,發音都含混不清,我注意到小孩吃飯時都依賴媽媽餵,而且,媽媽並不是將湯匙放進口中後,等孩子閉起嘴唇含住湯匙再拉出來,

食物創意大發現

每一種食物都有自己的特質:地瓜甜甜的、馬鈴薯綿綿的、紅豆綠豆沙沙的、紅蘿蔔硬硬的、小黃瓜脆脆的;有的食物長長的,有的外皮比較堅強…。在食物被買回家時,就可以先給孩子玩玩,茄子可以是紫色的劍,柳丁可以是橘色的棒球,金針菇是一叢小花,讓孩子把玩順便幫忙清洗,讓孩子有參與感,孩子會對吃飯更有興趣。

輕鬆吃飯

好奇
人類對於沒有嘗試過的食物同時具有好奇與恐懼二種心理狀態,心理學上稱之為喜新的(neophilia)和恐新的(neophobia),就生物學來看這有相當的意義,因為新食物可能是營養的,也可能有毒。當食物在視覺、氣味、或味道任何一種感官性質不熟悉的時候,都會造成恐新,當愈多種感官性質不熟悉,人們接受性也愈低。

面對孩子吃零食

溫柔
許多研究告訴我們,孩子想吃的東西,越限制就越想吃,所以不管孩子要求想喝汽水或是吃洋芋片,第一句話一定要說:「好啊!」而不要以「不可以」一口否定孩子的需求。

怎麼吃出健康小孩?

「健康」是每個父母對孩子的最基本盼望,但是,「健康」總是難以定義,大家應該都同意,健康包括「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因此,在吃飯這件事情上,吃出「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同樣重要,也就是吃的食物與用餐時的心情都要被照顧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