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一位營養師的演講,會後聽眾提問:「孩子不吃的東西,都會挑出來,要怎麼樣才能讓他吃呢?」營養師先回答:「切小一點,就不容易挑出來了!」但是聽眾說:「孩子會很有耐心的一一撿出來,就是不吃!」於是,營養師很「堅定」的回答:「還是不吃?那就切碎碎的包進水餃裡,看他怎麼挑出來!」
當時在場聽眾發出一陣通透、了悟的「喔~~~!」,我也對當時演講者「必勝」的決心有很深刻的印象,但是,更深刻的感受是:「這是在對付敵人時才用的語氣和心情吧?怎麼用來對付自己的孩子呢?」當然,演講者可能有一點半開玩笑的態度,但是「包水餃」的建議是認真的,那個意思是,我把你不喜歡的東西跟其他你不討厭的東西混合在一起,再用張水餃皮包起來,這樣我就能順利的讓你把全部的食物都吃下去,雖然你可能根本不知道吃了些什麼,但是,那不是重點,我的重點只是:「要你吃下去!!!」
如果,在餐桌上,孩子發現了裡面有他不喜歡的食物,接下來有三種可能:孩子發現裡面有他不喜歡的食物,於是可能一口都不吃了,或是一邊生氣、一邊繼續「有耐心、有毅力」的把水餃皮掀開,慢慢把不喜歡的食物挑出來,這時候,媽媽更抓狂了:「我這麼用盡心思幫你包了水餃,就是為了要讓你把這些食物吃下去,你竟然還『給我』挑出來?難道不知道我都是為你好?要不是因為我關心你,才不會這麼用心、費事的幫你做這些事咧!」孩子心裡也是一肚子委屈,想著我就是不喜歡吃、就是不想吃這個,你為什麼要弄得這麼麻煩,害我挑都挑得那麼辛苦,還要罵我......;第二種可能是孩子似乎吃出來了,但是不確定,於是問媽媽裡面是不是有他不喜歡吃的食物,媽媽如果誠實以對,接著發生的事情就回到前面提到的,孩子開始展現耐心,或是一口都不吃;第三種可能是孩子完全沒發現,媽媽一邊看著孩子一口接一口的吃著水餃,一邊在心中暗自竊喜:「哈哈!這下子你就把它全吃掉了吧!」但是這位媽媽如果有足夠的思辯能力,應該知道,用「心機」擺佈孩子,怎麼會是值得洋洋得意的事呢?對孩子說謊,企圖用「我是為你好呢!」的糖衣包裹謊言,怎麼是良好的生活教育示範呢?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是一個人!我們要孩子吃東西,是因為他們需要,雖然他們現在不太懂,但是要用教育的方式著手,讓孩子從「心裡」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件事、要吃這個食物,這樣我們才能期待他長大之後,面對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事物,有自己的思考判斷能力,而不是傻傻的聽任大人擺佈,什麼都不會想、一直都長不大的「孩子」。我們也才能期待孩子不管面對什麼事情,都能坦坦蕩蕩、誠實面對,而不要有所欺瞞,不要認為「白色謊言」就是對的!
另外,我們常常在生活中聽到媽媽大叫:「你『給我』吃下去!」「你『給我』過來!」「你『給我』如何如何......!」一個「人」要長到多大的時候開始為自己負責?要看媽媽從孩子多大的時候開始教導孩子決定自己的行為,並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要看媽媽從孩子多大的時候開始學會「放手」,讓孩子學習思考判斷,當然,又回到那個問題,我是為孩子好,我要讓他吃營養的食物啊!
我承認水餃是孩子很容易接受的食物型態,因為裡面的餡料都剁得碎碎的,對孩子來說,很好咀嚼,加上一個一個完整的外型,很方便拿取,不像飯粒、麵條,一不小心就東掉西掉,搞得好髒,還要夾菜,太瑣碎、太麻煩了。我的孩子也很喜歡吃水餃,不管什麼口味的水餃,在我們家裡不僅有方便吃的好處,還有尋寶的樂趣,孩子先試吃看看,用味覺來品嚐、分辨,猜想今天的水餃裡包的是什麼餡,猜出來之後,再細細品嚐,說說看那樣食材在不同煮法裡,口感和味道上的不同。例如茄子,茄子包在水餃裡、跟肉一起紅燒、清蒸拌蒜泥、裹麵糊油炸,吃起來的感覺相差十萬八千里,但是重點是,我們真實的面對了每一項食物,認真的接觸了每一項食物,孩子不是被哄騙得稀哩糊塗的吃了自己也不知道的東西。
明確的說,我不是反對給孩子吃水餃,也不是反對利用水餃提供孩子更完整的營養的作法,我反對的是那種「看你還能怎麼辦!」的心態。如果我是那個孩子,如果我已經具備了完整的思考能力和表達的勇氣,我想我會跟媽媽說:「我是你的孩子,是你心愛的寶貝,可不可以不要用對敵人的那種心態來對待我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