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7日 星期五

小心!餵孩子吃的是補還是毒?

對於「食物」,我一向是抱持著正向的態度,包括大家認為的「垃圾食物」、「速食」,因為每種食物裡面都有營養小子,只是數量和種類的多寡不同,所以從孩子很小時,我就用「零食」、「點心」來稱呼各項不在正餐時間出現的食物,而且一再說明,要吃完正餐或是水果之後,如果還有時間,或是還沒到吃飯時間卻已經肚子餓了,就需要吃些點心;而零食,是要「久久」才吃一次的,孩子問:「要多久才能吃?」我會回答:「『久久』就是『很久很久』,久到你都已經忘記了!」

曾經有咚咚的幼兒園同學家長跟我聊到孩子吃糖的問題,我說咚咚不吃糖,她知道自己不能吃,那位家長說:「難道她不會偷吃嗎?我也是跟我女兒說不可以吃糖,可是我常常是在我女兒把糖塞進嘴裡之後我才發現的。」

我常常在演講中告訴大家,不要在孩子面前,把食物形容成洪水猛獸或是毒物垃圾,因為如果孩子想吃,不管你怎麼限制或隔絕,只會更增加孩子對那些食物的渴望,因此,我寧可對所有的食物都開放,讓孩子不需要擔心在我的面前表現出喜歡任何一項食物,而會被我回絕,唯有這樣,才能讓孩子願意把他所有的飲食行為與喜好跟我分享,才能確保孩子不會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放肆的亂塞食物,卻說謊瞞騙我們。

如此一來,在安全與開放的情境下,孩子才會願意接受我們對於飲食內容與量的建議。

但是,有幾項「食品」是我絕對不開放的!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我說這些是「食品」,因為它們經過加工,幾乎完全不像原本食物的樣子與味道,再加上裡面添加了大量人工添加物,所呈現的色、香、味幾乎都是化學合成的。他們已經沒有「食物」的靈魂了!

我一直盡量不讓孩子接觸的食品包括:各式含咖啡因、色素、香料的食品或飲料以及糖果。因為它們對孩子的影響,不是「適量的吃」就可以避免,而是只要吃了,就有負面的效果。

這些東西裡面竟然有咖啡因!

先談咖啡因吧!


很多大人被廣告或商家洗腦,覺得時不時手中拿杯咖啡,就是一種時尚與流行,也沒想清楚自己是不是真的有這麼愛喝,而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也覺得咖啡在生活裡出現,是很正常的。

雖然,現在已經有比較多的家長開始重視咖啡因對孩子的影響,但是,我認為還不夠,因為大家的觀念還停在「少吃一點就好」,或是「沒想到這些食品也有咖啡因啊!」

含咖啡因的食品和飲料除了咖啡,還有非常多,茶、可樂和巧克力、可可飲料是很容易想到的,還有餅乾、蛋糕、冰淇淋、茶凍、咖啡凍,這些添加的材料裡有咖啡或巧克力的食品,也都有咖啡因,都是我禁止孩子食用的。

需要這麼嚴格嗎?我認為絕對必要!小孩對咖啡因的耐受程度比大人低,大人覺得沒什麼感覺的濃度,在孩子身體裡可能已經造成很大的反應了,而且孩子代謝咖啡因的速度比成人慢,因為咖啡因要依靠腎臟排除,而人類腎臟排除咖啡因的功能,要到12歲之後才發育完全,也就是說,咖啡因在孩子身上作用的時間更長,造成的效果更為顯著。

不是只有我這麼說,我國行政院衛生署、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以及美國兒童健康網站(www.kidshealth.org)都建議,腦部尚在發育階段的幼童、發育中的兒童,甚至是青少年,都應避免喝含咖啡因的飲料。

大家都這麼說,只是沒被家長們聽進去!

我找到許多關於咖啡因對孩子影響的研究報告:
l      咖啡因主要會刺激中樞神經,孩童飲用後可能會影響睡眠品質,導致較難入睡、又容易醒,於是白天精神不好,容易打瞌睡,影響專注力及學習能力。
l      咖啡因可能引起頭痛、頭暈、煩躁、焦慮、緊張、興奮、注意力渙散,嚴重的還會導致肌肉震顫,寫字時手發抖。
l      咖啡因有刺激性,能刺激胃部蠕動和胃酸分泌,引起腸痙攣,常喝咖啡的兒童容易發生不明原因的腹痛。
l      咖啡因能使胃腸壁上的毛細血管擴張,刺激腎臟機能,導致小孩排尿增加,而鈣排出的量也隨之增加,因此會影響孩子的骨骼發育。
l      咖啡因會破壞體內的維生素B1,造成維生素B1缺乏症,使得孩子出現煩躁,甚至引發多發性神經炎等症狀。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在20012002年進行的國小學童營養狀況調查發現,有14.5%的男性學童、14.3%的女性學童有維生素B1缺乏的狀況。
l      英國食品標準局(Food Standards AgencyFSA)警告,邊吃正餐邊配咖啡,甚至在用餐後半小時內喝咖啡,都會影響身體吸收食物中的鐵質。行政院衛生署在前述所提到的國小學童營養狀況調查發現,有11.8%的男性學童、13.1%的女性學童有貧血。
l      有國外的研究發現,平常有喝高劑量咖啡因飲料的1112歲兒童,在沒有喝的時候會出現思考困難、感覺氣憤、較不開心也較沒有力氣的情形。顯示高咖啡因與糖份的果汁會讓孩童的敏捷度降低,造成焦慮、緊張、以及失眠等影響。
l      長期飲用過量咖啡因製品,將增加罹患心臟病的機會,突然不喝,還恐出現易怒、提不起精神的戒斷症狀。


大家想想,很多人都說,不知道可樂裡竟然含有咖啡因,而自己喝可樂已經成習慣了。這是不是表示含有咖啡因的飲品,會使人上癮?

澳洲墨爾本的研究認為,飲料中咖啡因的唯一作用是使人們上癮!因為人們根本品嚐不出可樂類飲料中的咖啡因風味,換言之,加在可樂類飲料中的咖啡因,並不能增添飲料的口味,而是為了讓兒童在不知不覺中染上對咖啡因的癮。

研究者之一,迪金大學的基斯特(Russell Keast)博士認為,政府應該考慮禁止出售含咖啡因的飲料給18歲以下的人,就如同禁止販售酒類給他們一樣。

我絕對舉雙手雙腳贊成!!!

我們一方面要保護孩子避免當下被咖啡因侵襲,另一方面,又要避免成為培養孩子攝取咖啡因習慣的兇手,實在不是容易的事,政府絕對應該出手幫忙的。

說到喝咖啡,其實以前我也喜歡在上班前來杯咖啡,或是偶爾吃顆巧克力,但是由於咖啡因會經由胎盤及乳汁傳遞到胎兒及嬰兒身上,危害嬰兒的大腦、心臟,在胎兒出生後,還會使小寶寶有「咖啡因戒斷症狀」出現。於是我從知道懷孕之後,就遵從行政院衛生署的建議「懷孕及哺乳婦女最好不要喝含有咖啡因的飲料」,開始遠離含有咖啡因的食品和飲品。雖然現在孩子已經五歲半了,因為每天一次的ㄋㄟㄋㄟ時間,是她最大的享受,我也都努力配合的親餵,所以我仍然跟孩子一起跟著忌口,當孩子遇到巧克力糖的時候,因為媽媽也不吃,所以她不能吃的負面感受就少了許多。

「我不能吃糖!會變笨!」

太多大人不知道要怎麼與小孩互動,又不用心思考,老是用最偷懶的方法:「送糖果」,這種大人遇到我家小孩,可真的會踢到鐵板啦!

每當有人要送糖果給咚咚時,她都很大聲的說:「我不能吃糖,吃糖會變笨!」一般在家人或鄰居面前發生這種情況,我還容易解釋,有一次參加社區活動,一位市議員到場致意,他看到小孩立刻伸手進口袋抓了一把糖要分給大家,咚咚與鄰居小孩在一起,第一個先大聲說:「我不能吃糖!」人家好心的多問一句:「為什麼?」咚咚接著回答:「吃糖會變笨!」結果鄰居小孩一聽也不敢伸手拿糖,現場氣氛瞬間凝結,我只好上前打圓場,讓小孩們跟伯伯握握手就好了。

吃糖真的會變笨嗎?還是媽媽用來騙小孩用的藉口呢?

大腦的運作,與葡萄糖有密切關係,因為葡萄糖是大腦唯一的能量來源。大腦非常依賴葡萄糖,僅僅佔體重2%的大腦,卻要消耗總能量中20%~30%的葡萄糖。由於大腦細胞的精密度極高,對血糖濃度的要求非常嚴苛,血糖過低或過高,都會影響腦部的運作。如果吃了糖果,可能造成血糖迅速上升,但很快又將直線下降,反而讓人感到疲倦、沒有精神,或是躁動、注意力不集中,因為腦和一般器官不同,急速的血糖增加,反而對腦運作有反效果。實驗發現,血糖越穩定,大腦的反應就越靈敏,能集中注意力,增強記憶。


德國也有一項研究結果發現,吃過多甜食會使人健忘,血糖含量較低的人較容易在記憶力測試中獲得高分。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測試受試者的記憶能力和血糖水平,同時藉由腦部掃描來衡量他們海馬區的大小,結果顯示人體中血糖含量過高,將出現記憶問題。

再看一個創新的研究結果。

20125月的《生理學雜誌》(Journal of Physiology)發表了一項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新研究,發現長期吃高果糖飲食會消弱大腦學習和記憶能力。這項研究首次顯示了果糖甜味劑會影響人的大腦。

研究者測試老鼠回憶走迷宮路線的能力,發現食用高含糖食物的一組老鼠在六週之後呈現反應緩慢,大腦功能下降的狀況。其中一位研究者,費爾南多‧戈麥斯‧皮尼拉(Professor Fernando Gomez-Pinilla)教授描述食用高糖食物的一組老鼠時表示:「牠們的腦細胞發送信號出現問題,使其難以清晰思考並想起過去走過的路線。」

這個研究中所說的果糖,不是指水果中自然存在的果糖,而是指被當作食品甜味劑和防腐劑,被摻到加工食品中的高果糖糖漿。過去曾有許多文章報導過果糖會導致糖尿病、肥胖和脂肪肝等問題,現在還發現這種比蔗糖甜六倍的高果糖糖漿,竟然還傷害腦部!由於它的成本低廉、甜度高、用量少,在許多加工食品中都可以見到,包括飲料、調味品、蘋果醬和嬰兒食品等等。根據美國農業部資料,美國人平均消耗含高果糖的玉米糖漿每年超過40磅。

說到這裡,總是有人想,隨手給孩子一顆糖,有這麼嚴重嗎?不過就是吃了點糖嘛!甜甜他們的嘴而已呀!

還不只這樣呢!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分泌暨遺傳科主任羅福松曾經在新聞報導中表示,小學一年級、體重約20公斤的兒童,喝到35克的糖,大約是350cc的全糖飲料,生長激素就被抑制2小時;市售含糖飲每杯容量約500700cc,就算小朋友喝一半,或改喝半糖,每天喝2杯,生長激素也是暫停4小時。

因為含糖飲料讓血糖上升的速度快,是高升糖指數的飲料;升糖指數和生長激素像是蹺蹺板的兩端,升糖指數愈高的食物,吃了愈容易抑制生長激素的分泌。

「有顏色的也不能吃!」

200711月的一份醫學期刊上,英國學者馬肯(McCann D)教授發表的研究發現,食品添加物會引起孩童的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不管是3歲幼兒或89歲的孩童,苯甲酸鹽(防腐劑)及人工色素都會引起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馬肯教授的結論是人工色素或是苯甲酸鹽(防腐劑),各自或共同引發孩童的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

這些色素包括黃色4號、5號及紅色6號、40號。幾乎在所有的食品裡都看得到這些人工色素或苯甲酸鹽(防腐劑),零食、糖果、含糖飲料、調味乳、乳酸飲料、果汁、冰品、餅乾、蛋糕等等,孩子幾乎隨時都在接觸這些化學物質。

台灣有名的毒物科專家林杰樑醫師表示,苯甲酸鹽(防腐劑)除了可能引發孩童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外,還會增加肝臟的負擔、皮膚過敏,引起孩童食慾不振、發育遲緩。苯甲酸鹽(防腐劑)更會使得孕婦生產胎兒體重不足,許多先進國家都禁止使用在孕婦及孩童食品上。而人工色素除了會引起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外,以前的研究甚至認為會引起孩童過敏症發生,及傷害智商。

因此,每當我遇到家長提問小孩好像有過動及注意力不足(ADHD)的狀況時,我都會先反問家長孩子的飲食狀況,是不是在不知不覺中,吃下了太多讓孩子不安定的「元素」。

基於苯甲酸鹽(防腐劑)及人工色素對孩童的傷害,林杰樑醫師還呼籲政府與衛生主管單位應全面管制苯甲酸鹽(防腐劑)及人工色素於兒童食品的使用。

其實早在1973年,范格(Feingold)醫師就提出「過動兒增加可歸咎於食品添加物大量使用,過動兒與食物中所含的水楊酸和人工色素香料有關」的說法,當時大家認為科學證據不足。之後仍然陸續有研究報告出現,支持苯甲酸鹽(防腐劑)及人工色素對孩子有負面影響,不過因為科學研究受到許多限制,現在世界各國對於色素、防腐劑的毒性爭議不斷,但是也陸續有全球性飲料廠停止使用苯甲酸鹽,改採用天然防腐劑,而日本根本已經停止生產苯甲酸鈉,並限制它的使用範圍,更早在30年前已經嚴格管制人工色素的運用,在日本國內食品大多使用天然色素如:紅色的茄紅素、黃色的胡蘿蔔素等。

不過食品廠商的龐大利益,顯然不是少數有志之士短時間內就能扳倒的,我們只能一次一次的告訴更多家長,讓更多人關心孩子的健康,不知道是否有朝一日能見到大有為的政府,願意把眼光投向小小的、不會發聲的小小孩身上,為他們的健康多一點把關。


誰來幫幫孩子?

在有明確的規範限制廠商、保護孩子之前,我們還是自己教好孩子吧!

我說過,對於有咖啡因和有顏色的東西,我絕對不讓孩子嘗試,從一開始就不讓孩子吃。

怎麼做呢?告訴孩子:「那些是大人才可以吃的,因為裡面有些東西會害我們變笨,小小孩還要上學、學東西,所以不能變笨,你看到有大人喝咖啡、喝茶和可樂,還會吃有顏色的東西,那是因為他們不怕變笨,其實也有可能他們也怕變笨,也不想要變笨,可是他們並不知道吃那些東西會變笨,因為他們媽媽不會,沒有教他們,你的媽媽知道,所以告訴你了,你想要變笨嗎?你還想要吃吃看嗎?」

當然一開始,咚咚對於「變笨」沒有感覺,不知道變笨有什麼不好,於是,我在咚咚做些傻事,例如做了媽媽告誡不可以做的事情,結果真的有了不好的結果,像是吃飯沒有用手扶著碗,結果把碗打破了之類的時候,我就會告訴她:「大人已經講過的事還記不住,就是因為小腦袋變笨了,而變笨的小孩有很多事情不能做,例如不能常常出去玩,因為出去玩可能會走在很多車的路上,變笨的小孩不會聽媽媽的話牽著手慢慢走,這樣太危險了,你還想要變笨嗎?我們趕快想個辦法變聰明一點吧!」

變笨之後不能做的事情有很多,我會拿各種她喜歡的事情來舉例,這樣的經驗一多,孩子自然知道小腦袋很重要,變聰明一點是很有好處的,於是孩子知道遇到每一種有著很鮮豔、不自然顏色的食物,她會自動暫停,除了鮮豔的糖果零食,還有些魚漿製品,也是有很多繽紛的花樣,咚咚會主動挑出來給爸爸——我們家唯一不怕變笨的人。

爸爸不怕變笨?為了不要讓孩子總是讓送糖果的大人尷尬,爸爸只好負責演出這個角色,咚咚才願意接下別人送的糖果,帶回家給爸爸,而不再當場回應:「我不能吃糖果,吃糖會變笨耶!你要害我變笨喔?」

很多家長擔心孩子上學了,在學校裡看到別人吃,一定也會想吃。錯了!如果你的孩子是真的懂了一件事的道理,那他就是真的懂了,真的會依照他的信念去做。

咚咚常常從學校回家後,從書包裡慎重其事的拿出一顆糖果,告訴我們說:「這顆糖很珍貴喔!是我在學習中心表現很棒,老師給我的獎品,我要送給爸爸吃。」

當然,咚咚也常常會問我,為什麼誰誰誰可以吃巧克力,誰誰誰又可以喝可樂,我都一樣堅定的告訴她:「那些東西對小朋友不好,可是他們的媽媽不知道,所以沒有教他們,還好你的媽媽知道,都有教過你,所以你就不會吃到,是不是好幸福呢?」這樣能讓孩子知道,吃那些食物並不是比較好、比較幸福的事。


但是,前提是,做為爸媽的各位,你們知道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